高雄vs沖繩:從舌尖對望歷史 專訪料理人江舟航
高雄vs沖繩:從舌尖對望歷史
文|邱睦容
同樣位於島國之南,高雄和沖繩不只距離接近,也有著類似的自然風土和歷史發展。山苦瓜、蕗蕎、滷肉是兩地人都熟悉的食材;高雄是三軍眷村大本營,沖繩則有「港川外人居住區」,皆存在著二戰後軍事移民,將本國的料理手法與當地相結合的影子,我的雪菜包子和你的午餐肉飯糰,有著異曲同工之妙——食物是溫柔理解彼此的方式。
為什麼是沖繩?
早在2017年,料理人江舟航就常帶著臺灣的飲食文化,到日本各地交流,足跡遍布了大阪、京都、名古屋。在這些交流過的地區中,沖繩特別吸引他的注意。
以琉球王國之姿,和海洋世界交流的沖繩,飲食深受各國文化的影響,如知名的「宮廷料理」和「藥膳料理」,便與中國的交流有關。至二戰後美軍代管階段,又出現了「塔可飯」和「午餐肉飯糰」——前者將墨西哥料理的塔可肉醬淋上米飯,以取代不易取得的餅皮;後者則將美軍軍糧的午餐肉,與本地產的米飯、紫蘇、雞蛋、海苔結合,都是人群移動交融的見證。
把目光放回左營,外省移民帶來了麵點、醬菜、醬料,加上美援時期大批麵粉輸入臺灣,發展出了水餃、包子、饅頭、燒餅、各式麵點,並且加入了在地盛產的筍絲、酸菜、豆乾等,成為走出臺灣別無分號的「眷村美食」。
發酵x麵食 沖繩飲食對談
這樣的歷史淵源,促成了本次交流的起點。「飲食文化是一段時間的積累」江舟航表示,若從料理切入,會發現高雄和沖繩也共享著許多飲食DNA,麵點是其一,發酵是其一。在高雄,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酸白菜和麵粉點心,而在沖繩,這樣的元素被轉化為麵包。本次邀請的講者「宗像堂」店主宗像誉支夫先生,本身是農業和微生物研究專長背景,他以天然酵母為基底,結合沖繩當地的黑糖、地瓜等食材,透過窯燒製作出馳名國內外的麵包,講座中將帶來他多年的經驗與心得。
旅行講座x市集 把沖繩打包回家
而在飲食之外,本次也與有著編輯、作家、攝影師等多重身份的瀬底正之先生合作,除了規劃一場以「高雄x沖繩」兩地旅行為題的對談講座,也邀請六至八間的沖繩職人品牌,於眷村嘉年華中出攤,帶來道地的餐飲、手工藝、文創、生活用品等,「許多店家都是第一次來到臺灣南部,但對他們來說,飛來這裡比去東京的距離還近,因此意願都很高」江舟航笑道。
除了可期待沖繩品牌帶來的新物事,江舟航也安排攤主們入住建業新村的「軍旅舍」,順遊鄰近的市場、超市,究竟有哪些「高雄x沖繩」的限定料理或手作品會在活動當天出現,也是指目可待!
由外到裏:重新發現左營「辦桌」文化
從沖繩再回到臺灣,本次眷村嘉年華的高潮,將收束在「澎湃食宴」辦桌。
不論是廟宇祭祀、家族慶生、婚禮活動都不會缺席的辦桌,是臺灣飲食文化中重要的一環,「過往談起辦桌,多會聯想到內門,但其實左營也是辦桌的大本營」,江舟航介紹,起源於日本時代知名酒家「蓬萊閣」,戰後餐廳歇業,近三、四十位師傅們各自出來開業,也將這些酒家菜帶入更多宴席場合,「左營辦桌的菜系和內門不同,融入了眷村菜和海鮮元素,是別的地方吃不到的味道」,而在辦桌菜之外,甜點、花藝、表演也是和眷村進駐店家、在地居民合作。一場屬於左營、屬於當代眷村的「辦桌」會是什麼樣子?邀請大家坐下來,從舌尖、從五感來找答案。
主題對談講座 一 高雄vs沖繩麵食
邀請日本知名的沖繩麵包店「宗像堂」創辦人宗像誉支夫先生,與高雄的跨域料理人江舟航,聊沖繩及高雄的麵食文化及開店故事。
活動時間:10/25(六) 14:00-15:00
活動地點:26號
海軍眷村的澎湃食宴
邀請左營當地知名辦桌團隊,結合建業新村各特色餐廳的招牌菜色,推出多道料理、甜點以及飲品,重新詮釋海軍眷村味。並邀請建業新村花店及民歌樂團,共同打造獨一無二的「海湃食宴」。
活動時間:10/25(六) 18:00-21:00
活動費用:1,100元/人(限額120名)
活動地點:25號廣場
主題對談講座 一 高雄vs沖繩旅行地圖
邀請移居沖繩的日本編輯作家-瀨底正之先生,與江舟航對談沖繩與高雄私房旅行景點及特色店家。
活動時間:10/26(日) 14:00-15:00
活動地點:26號